非遗文化公益赋能激发基层女性内驱动力 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
人民三农 2022-06-08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要靠内生动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内外结合发展、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扶贫先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重视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等。新时代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农村女性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角色发生转变。已有研究表明,农村女性力量崛起,在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振兴上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农村女性由“局内的局外人”向“作为主体的局内人”转变,逐渐脱离“他者”和“边缘”的生存状态,转向“主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妇女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建设者,乡村振兴将为妇女发展带来更多发展契机,实现‘她力量’的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乡村社会治理不仅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更事关农村居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如何以基层女性内驱力提升带动乡村治理积极有效推进,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探索更通畅高效路径,成为我国新时期乡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课题。

为落实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非遗从业女性居家就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总结十多年妇女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的实践经验,2019年,在彝绣工坊、女性文创扶贫等助力贫困女性手工艺者发展公益项目的基础上,升级打造品牌公益项目——“天才妈妈”,旨在赋能困境女性发展、创承非遗文化新生,绽放乡村振兴“她”力量。项目通过扶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非遗带头人,打造“天才妈妈·梦想工坊”“天才妈妈·展示体验中心”“天才妈妈移动梦想工坊”“约会天才妈妈”“天才妈妈·艺外之礼”等一系列模块,从带头人能力培训、设计师创意支持、传统纹样创新应用、产品供应链升级、销售渠道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全面赋能“天才妈妈”,形成闭环公益链条,扶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非遗带头人,带领当地困境妇女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家庭和社

会地位,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以社会组织的

身份,配合各级政府基层治理工作,探讨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

路径。

多年来,“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深入基层,以非遗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实践社会组织公益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基层妇女可持续发展,挖掘其内驱动力,塑造新时代中国女性的新风貌。“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在探索中总结出一套具有成长性的公益模式,凭借“稳定而强大的社会组织体系、科学的公益机制和志愿的社会参与”,对基层女性的全方面成长、乡村文化的保护开发、乡村善治现代化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试金石”作用。很大程度上,“天才妈妈”公益项目通过非遗文化公益赋能基层妇女,推动基层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振兴之路,实践着自下而上、由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所推动的自我振兴、可持续振兴。

现实与局面: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下,基层妇女工作与乡村善治之间的关系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效应对乡村治理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深刻变化,探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乡村治理建设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女性善于沟通、富有亲和力等特质,使其在新的社会分工中有机会扮演更多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情况中,我国基层妇女工作和乡村善治之间在健康发展的同时,依旧需要面对现实情况,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求真、求实地稳步发展。“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也在多年基层工作实践中发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妇女的社会位置,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正确面对和认真思考基层妇女工作与乡村善治之间的关系: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妇女的生存发展、精神面貌及社会价值需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家庭分工模式和生活模式逐渐向“男工女守”变迁,农村妇女逐渐成为进城务工农民产业大军的支撑力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影响。一定时期内,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社会管理模式将持续存在,这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农村妇女的生存发展、精神面貌和社会价值带来了现实困境。

第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影响,农村妇女亟需获得更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通道。受到农村生产生活现状、传统观念等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影响,尽管我国乡村社会生产关系近些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基层妇女的社会发展通道依旧狭窄。她们肩负着繁重的劳动任务,能够用于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很少;同时,由于地方经济环境、居民流动性等诸多原因,我国基层社会组织也无法全面地成为农村妇女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在这样的局面下,给农村妇女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管理建立更具可持续发展的通道、提高其社会地位尤为重要,乡村治理也亟需通过改善基层妇女的社会网络关系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家庭管理能力。

第三,基于乡村数字化、生态化的发展需求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农村妇女需要打开创业发展局面、更新产业意识、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与社会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单一的家庭劳作或密集型劳动产业正在向数字智慧型产业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让农村妇女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群体性转变,她们通过数字平台打开视野、了解外界;同时,乡村的建设更要依托数字平台,依靠网络社群的便捷性和普及性,基层妇女渴望在乡村公共事务中拥有话语权,实现自身更多的社会价值,完成自身领导力从家庭私域向乡村公共领域的转向。

探索与实践:以完善的公益模式,帮助基层女性从乡村事务的“旁观者”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2022年3月,国家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下发《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单位和部门要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健全保障机制,使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不仅高效有序,又具有可持续性。文件提到,“相关社会组织应发挥连接各方资源、广纳专业人才的优势,起到联结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农业技术人才与普通农民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强调“公益文化机构、体育组织、科普组织等社会组织可探索帮助农民建立科学丰富的休闲方式,巩固传统美德、民俗、礼仪,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在乡村治理方面,“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自我管理、民主议事,形成党委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尤其强调了群团组织可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就业和技术指导,让她们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助力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属于群众性民间文化,群众才是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农村治理中,乡村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意义上说,有效的乡村治理就是乡村文化治理,是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活化乡土文化资源,用现代文明方式和理念重新阐释、解读乡土文化的内在价值,唤醒乡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共识机制”为抓手,用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09年汶川地震后,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扶贫并扶持手工艺人居家就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积极探索把妇女扶贫与文化扶贫紧密结合,与玫琳凯公司在四川省成都市实施蜀绣带动女性创业就业项目;2012年,以彝绣为切入点,与商务部交流中心、玫琳凯公司在云南共同打造彝绣工坊及合作社,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女性就业创业;2014年,与“稀捍行动”合作,共同设立“女性文创基金”,开展拯救羌绣活动,通过展览展示、慈善义卖等方式,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传播;2016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蚂蚁力量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中心成立“妈妈制造”公益项目,通过建立“妈妈制造合作社”,为贫困手工艺人打造技能培训、资金扶持、产品设计、传播推广、市场引流等方面扶持;2018年,妇基会与IDO基金会“爱惜行动”共同开展公益西部行沉浸式公益体验,寻找非遗手艺人,共同探索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之路。希望跟更多伙伴合作开展这样的公益传播活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些公益项目根植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层保护和扶持事业,致力于推动中国基层女性可持续发展,为后续工作理清思路。2019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正式成立,一经开始,便以更为全面的闭环产业链条为基本运行框架,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发展的公益模式,并为很多以非遗文化、特殊群体保护为核心的公益项目学习与效仿。

在深谙非遗文化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女性领导力建设与乡村生活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外界动因的前提下,“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以非遗文化公益项目为抓手,深入基层,调动农村妇女在基层治理中“半边天”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农村女性在乡村事务中的角色转型——帮助其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助调节”走向“建新功”。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从被动变为主动,自我概念有所改善、个人能力有所凸显、基层非遗文化工作参与意识逐步萌生,并通过主持或参与公益项目、投身公益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有效参与农村社区基层治理,真正发挥了新时代“她力量”。

第一,以非遗文化公益项目为核心,积极发挥农村妇女与乡村文化的天然链接优势,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让文明乡风融入乡村日常生活。非遗文化研究学界表明,不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女性非遗传承人天然具有维护本族群原真性文化的优势,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在《朝向乡村女性的文化尊重——乡村女性艺术研究初探》谈到:“非遗项目的普及在不断提升着乡村妇女的文化地位和艺术影响。”她们对“本真”的坚守和对创新的求真态度使女性天然成为文化传统的传承人。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分工与经济地位,女性在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创承人中占据较大比例,如东乡刺绣、贵州马尾绣、四川羌绣、贵州黔南布依族扎染、海南黎锦等。

对每位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的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过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民间有这样约定俗成的认知——如果手头针线活好,就说明这位女子贤惠——可以说,绣花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乡女性的优秀程度。千年以来,当地农村女承母艺,婆媳相传,代代沿袭。202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合力打造“天才妈妈·东乡绣娘”公益品牌,深度挖掘东乡刺绣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技艺,形成了当地特色产业,截止到目前,东乡刺绣枢纽中心先后举办了25期刺绣培训班,通过直播义卖、采购帮销近11万件东乡刺绣产品,帮助超1000名东乡妇女们居家就业增收,东乡刺绣也顺利列入甘肃省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天才妈妈”的带动下,“东乡绣娘”已不再只是用一针一线勾勒心中世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国传统女性,而是与中国著名设计师张肇达共同设计、制作中国国际时装周秀场T台上闪闪发光的礼服,甚至走上T台走秀的新时代中国女性,她们用刺绣手艺勇敢地表达着自己,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东乡绣娘为家乡代言,让东乡刺绣成为一张具有时代感、传承性的非遗文化名片。

第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产品设计开发、非遗工坊参建推广、乡村旅游设计运营,公益项目的多重构件为农村妇女发展提供了多种社会角色选择可能。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乡镇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基层农村妇女不再只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是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自己。不论是在“乡村民宿”“一村一品”建设,还是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非遗传承项目建设中,女性都大有可为。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乡村自然资源开发、乡村特色产品打造、乡村民宿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女性都富有爱心和创造力,其广泛参与可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参与度和品质保证。

与“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一起聚焦我国基层非遗文化公益事业和女性发展的还有百事、李宁公司、碧桂园、星巴克、腾讯基金会等企业,在“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的模式引导下,这些企业除了捐建工坊,还给工坊下订单,调用企业自身设计师资源,结合工坊手工艺进行非遗创新设计,给予基层女性可持续的生产力、工作机会和信心。2021年7月10日,“约会天才妈妈”移动梦想工坊公益首站在北京王府井启动,活动现场播出了公益纪录片《遇见“天才妈妈”》,影片中,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14位非遗传承人带着9种非遗手工艺,走出各村寨,在上海时装周的国际舞台上展示和推广非遗手工艺,收获了社会各界对于非遗手工艺的关注——由此可见,“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的多重构件可以让农村妇女成为手工艺人、工坊工人、电商从业者、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师,甚至是民宿经营者、从业者……为基层女性契合时代的自身发展提供多种社会角色选择可能。

第三,从公益角度出发,注重基层女性领导力培养和建设,为乡村振兴累积“一懂两爱”女性人才。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女性人才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她们细心、耐心、善于沟通,中华女性传统美德让她们无论作为产业带头人还是基层干部,都更容易赢得信任、打开局面。

“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在创建时便明确“培训”是其重要的项目内容——“捐建梦想工坊,在装修、设施采购、运营补贴、手工艺培训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对梦想工坊的带头人和骨干进行培训,课程涉及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电商平台与品牌建设、爆款产品的运营等多方面,开拓带头人和骨干的思路”。2022年初,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在云珍羌绣合作社举行了“天才妈妈”北川羌绣梦想工坊第一期羌绣培训开班仪式,此次培训旨在培训低收入手工艺从业女性,提高她们的技艺共三十余名学员参加培训。类似的培训活动在过去几年持续进行,比如吉林农民画梦想工坊先后开展7场培训,工坊成员利用农闲时节参加培训,受专业教师的指导,不断提高绘画水平。截止到目前,“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的梦想工坊累计进行了70余次培训,接受培训的基层女性达2100余人次。

“天才妈妈”的培训推进,让基层女性不断获得学习机会,提升其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展现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发挥好“半边天”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使命与启发:以非遗公益项目赋能基层女性领导力建设,完善农村科学治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乡村振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要求。对农民发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是我国社会治理进一步创新的必然要求。

女性与非遗文化和公益事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社会转型中农村人口的变迁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女性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农村女性参与社区治理是农村女性文化参与意识萌生到付诸行动的过程,体现了从外力推动到内里驱动的特点。“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立足于以非遗公益项目对基层女性领导力建设持续赋能,这不仅对于她们的自身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更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突出的意义。

首先,以公益项目身份深入基层开展工作,配合各级妇联和政府,完善基层科学治理机制,提升基层妇女工作的积极性、活跃性、创新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天才妈妈”充分调动当地妇联和政府部门的参与,推动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非遗手工技艺和对妇女工作的关注、支持,云南掇花绣、傣锦梦想工坊、贵州马尾绣梦想工坊、贵州剑河县锡绣和红绣梦想工坊等都是由当地妇联推荐,甚至执行。

其次,公益赋权、善举增能,激发基层女性意识觉醒,拓展其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空间,提升其话语权,提高妇女群体在农村社会协商议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空间。在我国农村社区中,女性的赋权增能可以通过政府项目、社会组织、制度政策等进行推进。给予女性话语权,发挥女性在农村社区协商议事中的主体地位,让基层女性参与协商议事,是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构建自组织力、自创造力和自我演化力的有效机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政府与社会组织互相配合,以公益项目为切入,在对女性赋权增能的基础上倡导并组织推动女性平等参与社区协商议事,发挥女性在农村社区协商议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农村女性通过协商议事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与乡村治理。云南省芒市轩岗乡芹菜塘村掇花绣的带头人尹翠莲是当地村委会妇联主席,平日里,她主要负责“云南德宏掇花锈梦想工坊”的统筹管理工作,相比掇花绣,这份日常工作也并不轻松,除了帮助团队选取合适的刺绣材料和图纸,尹翠莲还要将合适的手艺人分配到最适合的岗位上——捏针、配线、掇、粘、修剪——掇花绣的每个工序都容不得一点差错,每位绣娘也都会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位置,并在那里闪闪发光。几年的工作,让尹翠莲成为绣娘门的“主心骨”和“带头人”,她随时在专业与技术上指导这大家,也通过工坊和非遗技艺,把对生活积极的信念与热爱传递给大家,帮助每一位绣娘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当前,市场化和国家现代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带给农村社区越来越多的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变化性,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紧迫任务。未来乡村治理,在继续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机构等多元治理主体在公共事务治理方式方法上的优势。以“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为代表的社会组织,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自有模式,找到突破口,以实现共赢为目标,不断探索可以带动基层女性身心发展的公益路径,深度挖掘其内生动力,整合社会资源,在达成参与者共识、共同利益和公共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立体联动,高质量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创新发展。

编辑: 余佳茵
审核: 郭峰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人民三农网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