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乡村发现公众账号 2021-09-10 余佳茵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读书报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教育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教育的发展措施,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推进并实现教育公平,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本文将从教育公平的内涵、实现教育公平的意义、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的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通常指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享有同等的教育质量,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并向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教育公平包括三方面,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机会公平主要体现在入学机会方面,属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则主要体现在消除外部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儿童学业的影响;结果公平主要体现在通过向儿童提供使个人的天赋得以发展发展的各种机会,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获得进步,进而获得平等的教育效果。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不仅仅只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其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教育公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从唯物史观上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使得教育内在的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为人民群众发展而努力。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及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的需求,教育公平则内在的包含着以人为本思想,教育公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其次,教育公平是注重均衡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公平所追求的目标。既然要注重均衡发展,说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注重均衡发展,内在的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在逐渐缩小,其二是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是实现教育公平路上的最大阻碍,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教育公平的内在包含。
最后,教育公平是充分发展的教育。当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上,许多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情况的变化使得教育只有更充分的发展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这些变化也在促使教育发展方式逐步由过去注重规模转移到注重内涵。只有充分发展的教育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意义
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国家、社会、人民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对实现社会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推动力。
1、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上这样说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国家的高度肯定了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实现的重要且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2、有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最好诠释。追求并实现教育公平,是满足人民群众“人人上好学”的呼声的有效途径,满足人民群众“人人上好学”的愿望离不开教育公平的实现。
3、有助于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之于国家的意义重大,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是更好适应未来的方法。教育强国战略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教育强国战略是教育领域的新目标,代表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要实现教育强国其最大因素则是要实现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教育强国战略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
4、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一代代的有志青年的共同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国的未来在年轻人”,而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那么就得接受教育,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年轻人的大有作为离不开社会公平的保障,在教育领域,保证教育公平其实就是在维护社会公平,也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三、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的内在联系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以下从本质、目的、过程三个维度来加以论述。
从本质上看,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都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完美诠释。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成才,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的立足点与出发点都是人。乡村教育振兴是要推动乡村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乡村和城市建设所需人才。教育公平内在的就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得到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人才。
从目的上看,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都是要使教育注重均衡并得到充分发展。乡村教育振兴侧重于使乡村教育能够得到高质量发展,乡村小孩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得到发展。而教育公平则致力于缩小教育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差距,在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做到公平,使教育注重均衡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全社会范围内的。而要使教育注重均衡并得到充分发展,乡村教育是一大阻碍,乡村教育的教育质量、教育观念等方面的落后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正是要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实现教育公平缩短距离。
从过程上看,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乡村教育振兴不是一项短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联合发力,寻找到最适合乡村教育发展的模式,推动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公平也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乡村教育要发展起来,并且要逐步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推动教育朝着内涵式方向发展,而不是注重分数、注重文凭导向,为实现社会公平助力。
四、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
乡村教育的振兴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乡村发展的前途,更关系着教育公平的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及各方力量等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要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推动教育公平实现,需以乡村教育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以乡村教育短板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教育。
1.坚持党对乡村教育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为乡村教育指引着发展方向。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的发展做好保驾护航工作。乡村教育是中国的特色教育,是扎根于中国乡村大地的教育。党在指导乡村教育发展时,在制度、资金等方面有所倾斜,更加关注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乡村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亿万万农民的未来,在发展过程中,要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乡村发展所需人才。
2.扎根优秀乡土文化办乡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办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优秀乡土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教育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乡村教育振兴离不开优秀乡土文化。如果乡村教育远离优秀乡土文化,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具其原有风味。扎根中国乡村大地的优秀乡土文化办教育,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中的“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的研发,在教育内容中增添具有乡土特色的内容,使乡村教育更具特色,更具优秀乡土文化的内涵。
3.转变乡村教育培养人才的思路
我国的人才培养侧重于城市体系,对于乡村体系有所忽略,这是城乡二元体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以城市为主的教育思路的影响下,教育内容以城市文化为主,教育目标则为城市发展和工业体系培养人才,把乡村看做是城市的附庸,人才培养几乎没有考虑到乡村的实际需要,乡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乡村教育要振兴,需得转变以城市为主的教育思路,摆脱乡村作为城市附庸的地位,把城市与乡村当做两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所处地域不同,也决定了它们所需的人才类型也不同,不能以同一个教育思路来指导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而是应该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形成两条主线去培养各自所需人才,但这并不是割裂城乡之间人才流动的联系,而是根据两者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从而推动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共同发展,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4.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乡村振兴战略不是阻挠乡村城镇化、现代化,而是在保护乡村本色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差距除了在经济上表现突出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教育不能被放置一旁,弃之不顾。乡村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向上流动的天然阶梯。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给予乡村资金、人才去支持乡村教育“发展”,也不是搞平均主义或城乡教育均质化,不是在乡村简单地复制粘贴城市教育,而是在系统思维中审视城乡关系、在全局中把握城乡教育整体的基础上,在转变“重城轻乡”的教育倾向的引导下,统筹协调城乡教育,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城乡教育的发展既不能把乡村当做城市的附庸,又不能对城市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既要关注城市的发展,又要重视乡村的发展,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城乡教育早日实现一体化,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5.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对教师的工作性质做了重要定位:“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乡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而教育质量的差距关键则在于城乡师资水平差异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乡村教育要振兴必须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乡村教育的教育质量。首先,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支持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让优秀的教师能够下得来、留得住;其次,加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引导乡村教师积极提升自己;再次,破除乡村教师晋升的体制性障碍,在交流学习、培训深造、职称评审、待遇提升等方面有所倾斜,确保乡村教师教得好、得发展、享实惠。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与社会归属感,不再使乡村教师游离于城镇与乡村之间,减轻其心灵上地孤独感。最后,引导乡村教师成为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守者、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专注课本而忽略实践的“教书匠”。
6.因地制宜办好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要想在时间的长河中依然存留,应该去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一味的城市化,人云亦云。因地制宜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中国面积广大,每个地方都各有其特色之处,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乡村教育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教育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乡村数量众多,乡村且分散,以致乡村教育布局松散,且各具特色,不宜采用一套完全统一模式去发展乡村教育,而是应该在国家教育发展大方向的指导下,立足于差异性去寻找各自的特色,从差异性中找寻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地办好乡村教育,从而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作者田珍 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赵宇星,崔兴平.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公平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20,7(15):151-15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3]《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4月22日
[4]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编辑: 余佳茵
审核: 余佳茵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人民三农网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