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览雪域高原上的山川河谷,聆听瑰丽美景背后的动人故事。9月10日至16日,由福特撼路者和中国国家地理举办的“撼路者之家 驿览藏境”巅峰撼心之旅第一段线路“唐竺古道”科考活动圆满完成。7天、14辆车、52位队员,一起驰骋在幽静的雪域高原,探寻烟尘背后的文化精粹。
“唐竺古道”沿线风景。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车队从拉萨即将驶入日喀则。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唐竺古道是唐蕃古道、蕃尼古道两条古代商道的总称,主体位于西藏境内,是古代沟通汉藏友谊,连接商贸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贸易畅通、民心相通,通过历史的积淀,在这秘境之中留下了的宝贵的财富。
文化的积淀 走进古刹
扎什伦布寺内景色。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扎什伦布寺内景色。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扎什伦布寺内景色。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沿雅鲁藏布江一路向西,扎什伦布寺就坐落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后藏政教中心日喀则地区,尼色日山下。自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始建,经过一次次扩建,扎什伦布寺已成为后藏地区第一大寺,更是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
萨迦寺。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萨迦寺内僧人。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日喀则地区桑珠孜区的萨迦寺地处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祖庭。因寺内藏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第二敦煌”。藏式民居紧紧簇拥,白、红条纹的高墙环绕,寺庙殿宇点缀在城郭之内。
高原礼物 指尖上的艺术
古法藏香制作工艺之一,水磨长廊。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古法藏香制作工艺之一,手工制香。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尼木有三宝,藏纸、藏香、木雕。尼木县的藏香制作历史悠久,以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伤害生物和独特的原料配方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西藏著名的藏香源产地之一。吞巴村的水磨长廊展示着千百年来的古法制香技艺,山涧溪流、水车木轮研磨出藏地草木独特的清香。
尼木藏香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强睡眠等独特的医疗功效。其制作技艺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拉孜藏刀”锻造工艺。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拉孜藏刀”展示。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藏刀是与藏香齐名的高原礼物,作为传统的工艺品,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在百姓的生活中,藏刀也是随身必备之物,它既可用来防身,又可作为食肉的餐具。一般来说,男式藏刀都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较秀气。
“藏刀故里”拉孜,传承千年的精湛制作工艺使其声誉远扬。从选材到冶炼、打制加工、焊接组合,再到锉磨整形、精雕细刻及抛光等环节,繁复的工序完全由手工完成,其锻制技艺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的礼仪 舞以焕彩
表演萨迦索舞前,服饰准备。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萨迦索舞表演。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流传在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萨迦索舞,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是迎送外宾时,作为最高礼节的仪式表演。萨迦索别具一格就在于,整个舞蹈全过程不用任何乐器,以锅庄的形式边唱边跳,场面热闹壮观。索的表演形式为圆圈式,男半圈女半圈,先男唱一段之后男女一起舞,接着女唱一段后男女一起舞。有时男自唱自跳,女站立旁边;或者女自唱自跳,男站立旁边。分慢板和快板两种,先跳慢板,后跳快板,都向顺时针方向移动。
同甲拉舞表演。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同甲拉舞表演。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摄
同甲拉舞又名手镯舞,漂亮的姑娘双手带着镯子,右手是尼式银镯,左手是象牙镯,银镯子和象牙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叫“同甲”。在日吾班巴雪山脚下的草地上,是表演这种舞蹈的钟情地。在吉隆的每个村庄,同甲拉舞都得到很好地传承。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