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特辑。
最近一段时间
一场规模宏大的人类活动
正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演
数亿中国人同时登场
从群山之巅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金坑梯田。摄影师@李翀
到平原沃野
河南省临颍县王岗乡梁岗村辣椒基地。摄影师@石耀臣
再到大海之滨
无一不是他们的舞台
福建省漳州市赤石湾码头。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约182,140,000吨的主食
133,280,000吨的蔬菜
71,820,000吨的肉类、禽类、水产品
71,960,000吨的瓜果
无一不是他们的成果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的人均食品消耗量乘以14亿而来。 图为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藕农采收莲藕。 摄影师@邱新生
这便是万物丰收
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最喜悦、最满足的时刻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穿心岩村的丰收场景,玉米和辣椒挂满房檐。摄影师@文林
让我们一起
欣赏这场中华大地上的丰收之景
01 装扮人间
这场活动最先从万物装扮人间开始
它们构成了色彩盛宴
红的似火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晾晒柿子 摄影师@刘艳晖
黄的似毯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秋收后的农人正在晾晒以稻米为原料制作的烫皮,烫皮是赣南地区客家人的传统食品。 摄影师@邱新生
色彩斑斓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晒秋。摄影师@杨帆
它们向阳而生
散发生机
让人间充满希望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蜀源村种植的向日葵。摄影师@赵高翔
此外
它们尤其擅长装扮人脸
沉甸甸的地瓜
代表着丰收的喜悦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的农民正在收地瓜。摄影师@刘艳晖
满载的百香果
让人爽朗大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种植的百香果收获。摄影师@李翀
晒秋的间隙
见证着家人的幸福时刻
此刻
人间就是乐园
安徽省黄山市呈坎古村晒秋。摄影师@杨帆
这是我们看得见的美景和喜悦
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幕后
是农业的变革和发展
02 粮食变革
1970年
袁隆平与助手
正在苦苦寻找一种特殊的野生水稻
理论上利用它产生的杂交水稻
可以提高大米的产量
使中国人摆脱饥饿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国清寺院内晾晒的稻谷。摄影师@赵高翔
幸运的是
他们找到了一株这样的水稻
并命名
野败
此时距离袁隆平
产生培育杂交水稻以提高产量的想法
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水东村水稻收割。摄影师@邱新生
之后又经过5年的研究
其成果三系法杂交水稻
才被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的努力下
从1976年到1992年间
我国稻谷增产超过2000亿公斤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的稻田。摄影师@李翀
虽然成果斐然
袁隆平及其团队仍不满足
通过不断改良、升级、突破
成功培育出产量更高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和
亩产可超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
如今
杂交水稻全国遍地开花
甚至走向世界
海外飘香
杂交水稻已被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或研究,图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国清寺附近的稻田,远处为隋塔。摄影师@赵高翔
与水稻并称中国四大主粮的
小麦、玉米、大豆
也都有相似的故事
正是一大批农业科学家
扎根土地
培育高产、抗病、抗虫、优质的新品种
为粮食增产奠定根基
陕西省西安市鄠[hù]邑区村民晾晒玉米。摄影师@张永锋
此外
一粒好种子
要想实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奇迹
还需要营养的助力
但中国的传统方法是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这并不能保证作物高效的生长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的农田正在种植菠菜。摄影师@李琼
于是
上世纪70年代
国家花费43亿美元
从国外全套引进化肥生产设备
为优良种子茁壮成长注入后力
上世纪70年代,国家使用当时并不多的外汇储备,全套引进国外的化肥生产设备,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因而得名“四三方案”。图为云南省楚雄州东华镇结地边村收割水稻。摄影师@李光洪
此外
加上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造梯田、垦荒地
扩大种植面积等手段
完善了育种、施肥、用水、土地等生产条件
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
把高山改造成农田,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平安寨梯田。摄影师@李翀
如今
粮食种植面积达116064千公顷
年产量达66384.3万吨
早已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
但我们不仅要吃饱
还要吃得丰富、营养均衡
03 菜篮子工程
在几十年前
中国的蔬菜、瓜果、肉类等产品十分短缺
为了保障民生
1988年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以缓解食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并命名“菜篮子工程”
通过
扩大种植面积
改良品种
发展种植技术
完善产品购销体系等措施
蔬菜瓜果的产量不断提升
吉林省洮南市向阳街道青松村种植的白菜。摄影师@邱会宁
其中
用塑料薄膜搭建的温室大棚
可以人为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
用来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
使我们一年四季都吃得新鲜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蔬菜基地,大棚里种植的是丝瓜。摄影师@王超
2020年蔬菜产量达74913万吨
早已实现蔬菜自由
上文数据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图为云南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蔬菜基地,收获的丝瓜正在打包准备发往广州。摄影师@王超
不仅蔬菜阵容壮大
水果产量也不断飙升
中国已经成为
名副其实的“水果王国”
年产量可达27400.8万吨
在安徽黄山
酸甜可口的橘子正被采摘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街口产橘基地,图中的彩虹桥于今年9月30日通车,这座大桥的通车是当地人祖祖辈辈的梦想,桥通了人们的致富路也通了。摄影师@杨帆
在河西走廊
红彤彤的苹果已经脱离枝头
甘肃省武威市黄羊河苹果丰收。摄影师@刘忠文
在广西桂林
硕大的西瓜已经堆放车厢
准备运往远方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丰收的西瓜。摄影师@李翀
随着冷链物流的成熟和完善
保鲜的蔬菜瓜果
随时都能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但仅有素食显然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胃口
吃肉
更容易让人获得快乐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皇城草原,羊群从夏季牧场转向秋冬牧场。摄影师@刘忠文
自人类诞生以来
99%的时间
都在以“碰运气”的方式进行渔猎
以获取蛋白质资源
距今约1万年始
人类逐渐驯化了牛、猪、羊、马、鸡、鸭、鹅等禽畜把随时能吃肉的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类起源可追溯到上百万年前,但在距今1万年左右才开始驯化动植物,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族村人养的土鸡。摄影师@李光洪
如今
规模化、现代化养殖
已经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
加之不断培育优良品种
畜牧医疗不断完善
产肉能力不断上升
年产肉量可达7758.8万吨
上文数据指2019年牛羊猪的产量。图为福建省龙岩市一猪肉屠宰场内的工人,正在对猪肉进行装车前的检查。摄影师@刘艳晖
在新疆
牛儿正在疯吃猛长
肥美的它们
已经成为人类贴秋膘的主要选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牧牛。摄影师@赖宇宁
而海鲜等水产品
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新的“宠儿”
它们不仅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
还包含更多对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等
1986年
中国通过法律
确定了“以养为主”的渔业方针
通过培育优良品种
以及围栏、网箱养殖等一系列措施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国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梅岭镇赤石湾码头,梅岭镇是福建最大的生蚝养殖基地。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用网围成箱状
内放水草
网内养殖黄鳝
网外养殖家鱼
不仅可以增加收益
家鱼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这种养殖方式
成本低、收益好
被大为推广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鳝鱼养殖基地。摄影师@邱新生
如今
人工养殖和天然生产的
水产品产量每年可达6480.4万吨
品种涉及
虾、蟹等甲壳类
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鱼类
鲍鱼、牡蛎、扇贝等贝类……
上文数据出自国家统计局,为人工养殖和天然生产的总产量。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梅岭镇赤石湾码头刚刚捕获的水产品。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在广东
天还未亮
渔港已经喧嚣如市
刚刚捕捞的海鲜
即将送往各大市场
不久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渔港早市。摄影师@邱新生
这就是丰收里的中国
在一座座大棚里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蔬菜基地,菜农们正在管理大棚种植的丝瓜。摄影师@王超
在一粒粒种子中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摄影师@刘艳晖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蔬菜基地,西红柿正在包装即将发往广州。摄影师@王超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稻田收割。摄影师@李翀
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藕农采收莲藕。摄影师@邱新生
这就是每年都会上演的人类活动
这就是丰收里的中国
如今
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奔向了小康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晒秋。摄影师@杨帆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
规模化、高效集约化不足
土壤因农药、化肥等
不当使用造成污染或退化
农民老龄化严重等
以及
天灾可能随时出现
今年河南、山西等地因水患
上千万亩农作物受灾
令人叹惋
西藏自治区旁多水库附近的农田开始了秋种工作。摄影师@张泽坤
此外
粮食浪费严重
每年多达上千万吨
希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
不仅仅是为了背诵《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揭乐乡揭乐村收获地瓜。摄影师@刘艳晖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