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是“一带一路”国际日,这是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216名学者倡议发起的国际民间节日,也是首个起源于东方国家、代表东方国家文化自信的国际民间节日。今年,世界和平丝带组织纽约秘书处发布官方消息:“一带一路”国际日全球指导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世界各地依然有数百场线上线下活动。
古代“丝绸之路”为中国农业带来了的新发展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作为延伸,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从2000多年前开始,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更为古老的中农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
公元前140多年,西汉张骞通西域,将原产于印度的胡椒、来自欧洲、西亚和埃及人工栽培的葡萄以及欧洲南部及中亚地区的大蒜(胡蒜)等农作物及食物,相继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宋年间,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的小麦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乳香、没药、肉桂、丁香等阿拉伯香料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辣椒则有两条路径:一是声明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各省市扩展。
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农作物,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且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密不可分。有趣的是,中国的农业不只是纯粹吸收,水稻、养蚕技术等也通过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不断输出贡献给国内外,为不断开拓东西方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什么农作物外销成为“一带一路”的新趋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农耕文化通过产品贸易、人员往来持续不断在国际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传播、交融和演化。世界文明中有中华农耕文化的基因,我国的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影响。中国的农作物及农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国市场,都具有相当强烈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农产品加工程度、品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作物的品牌影响力也更加突破了地区限制。品牌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体现,是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农产品品牌建设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近年来,在“三农”发展整体布局中,以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为基础,把标准化建设、文化内涵挖掘、科技体系支撑、金融支持、国际品牌联合打造结合起来,强化溯源能力,正在逐步树立农作物及其产品的全新形象。
从运营模式上讲,仅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各省市农产品到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就缩短了90%。而随着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内外联盟的倡议建立,农业跨境电子商务日趋成熟,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互联网产业优势,开拓更为广泛的农业市场资源。
“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和中国西北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着与我国类似的科技需求,合作领域广泛。归根结底,农作物外销的真正目的是共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因此“一带一路”将有力促进区域及全球农业资源共享,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空间,并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优势资源互补、农业资源整合、全球市场稳定、农业投资便利提供有利契机。
热销农产品大盘点
新疆和田核桃
地处昆仑山冰川雪水地带,沙性土壤没有污染,光热资源得天独厚,这里的核桃壳薄、果大、含油量高、果仁饱满、口感酥脆香甜,出口订单一直不断。
(图片来源:新浪网)
福建武夷山大红袍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规划,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将致力于唤醒“海丝”记忆,持续推进“人文海丝”“海丝茶道”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海丝”联合申遗和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推动武夷山大红袍等当代茗茶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图片来源:新浪网)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柑橘
地处宾川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光照足,昼夜温差大,这里的柑桔产量高、品质好,出口订单保持稳定增长。
(图片来源:新华网)
河南省西峡县香菇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53亿美元,连续6年领跑河南农产品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香菇出口第一县。
(图片来源:老家河南网)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