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2021年12月21日23时59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人民三农 2021-12-21 凌淼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2月21日23时59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每年公历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冬至”节气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冬至日”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阳光最少,白天最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后虽夜渐短而昼渐长,但地表热量积蓄越来越少,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到来,须经九九八十一天,方能春回大地。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人认为,阴阳二气自然转化和阳气渐起,均始于‘冬至’。周秦时期,以‘冬至’为岁首,举国相庆;因‘冬至’总在十一月,所以十一月又被称为‘冬月’。汉代以正月为岁首,‘冬至’为‘冬节’,仍与岁首并重,‘百官绝事,不听政’,官府有‘贺冬’仪式,官场有‘拜冬’礼俗,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自唐宋起,盛行‘冬至’祭祖。明清两代,皇帝于‘冬至’郊野祭天,‘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吃汤圆的习俗。而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的来源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此外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编辑: 凌晨
审核: 凌淼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人民三农网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