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出乡村好“丰”景
中国文化报 2024-03-14 中国文化报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的木兰不夜城    陈  明  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走笔荆楚大地,喜看农文旅融出乡村好“丰”景。

杜堂村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北部,2014年以前,全村外流人口85%,耕地抛荒90%,房屋闲置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80元。

2014年,当地政府决定吸引能人回乡建设美丽乡村,以改善村庄环境为重点,实现村容面貌华丽蝶变。2017年,引进的能人企业家以美丽乡村为基础,大规模地培育产业,发展旅游、民宿、生态农业、康养、文创等产业,建成木兰花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农旅融合、村景融合发展模式。2022年景区又进一步提档升级,建成木兰不夜城和田园综合体两大项目,带动全村形成农文旅、“白+黑”的旅游发展格局,引导外出农民、城市市民、大学毕业生回乡、归乡、入乡就业创业。

今年53岁的杜堂村村民林小海算了一笔账:“以前在家里做农活收入低,现在家里的田地流转出去了,我和爱人在景区做炒饭生意,月平均收入有2万多元。儿子之前在外地打工,现在也回来了,今年我们一家人打算在景区开一家餐馆。”

“2023年,木兰花乡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1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均较2019年翻番。”木兰花乡景区办公室主任李鹏介绍,目前,杜堂村实现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21952元,比2014年增长2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比2014年增长170%。

用生态美景提升旅游热度,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湖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历史悠久,素有“鄂东门户”之称。近年来,黄梅县以荆楚文旅名县创建为抓手,通过唱响农文旅联姻的天仙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打造了“袁夫稻田”、苦竹养马岭、五祖东山问梅、杉木邢绣娘生态园、柳林玫瑰谷等一批“网红打卡地”,释放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袁夫稻田”坐落在黄梅县大河镇永安村,负责人袁勇刚曾在一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管。2017年之后,袁勇刚辞职回乡创业。起初,他只想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真正的有机大米,但理想很快被现实击垮,有机大米缺乏消费场景很难开拓市场。袁勇刚灵机一动,在稻田上架起了办公室和几间卧室,又跑遍全国找到了7节“退伍”的绿皮火车厢……2018年,火车餐厅开业了。

为了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充实,袁勇刚又增加了三角木屋、森林小屋、天空之境等特色民宿设施,推出品牌包装大米。秋收节、插秧节等固定地域特色农耕活动也陆续在“袁夫稻田”开展……“诗和远方”的结合,带火了这片土地。如今,“袁夫稻田”集耕、食、住、游、赏于一体,年游客量20余万,收入数千万元。袁勇刚说:“要将‘袁夫稻田’打造成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位于“世界硒都”腹地,北临清江水,南倚恩施州城。以丰富文化供给、优化乡村旅游、提升旅游品牌为重点,龙凤镇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之路,让村民富了脑袋、鼓了口袋。据统计,2023年,龙凤镇围绕“赛龙舟”“庖汤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节点,邀请全市100余家商户参加活动,销售土特产、特色美食、游乐产品等,实现综合收入150余万元,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当地200人务工增收超20万元,当地民宿为村民创收40余万元。龙凤镇党委书记章云锋介绍,该镇还将进一步打造“四季有花香、四季有果摘、四季有地方玩耍、四季有特色餐饮待客”的精品旅游品牌。

打造诗意田园,赋能乡村振兴,更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湖北实践正在不断上演。十堰市茅箭区东沟村、营子村把农村变景区、农园变游园、农居变旅店、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鹤峰县下坪乡以“和美院子”为依托,通过“院子文化+农旅”的模式,开发参观、民宿、休闲、采摘等增收路子;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把最初“种养+观光旅游”的单一休闲模式,升级成“种养+体育竞赛+观光旅游+科普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的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编辑: 田宇
审核: 谷文杰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人民三农网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