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控释肥是实现肥料提质增效、减量不减产农业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之一
人民文旅 2020-05-18 周夕阳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民深耕缓控释肥多年,已自主创新6项国际领先技术,并先后转让到金正大集团、山东农大肥业公司、烟台众德集团、云天化金新化工等,促使控释肥技术迅速实现产业化。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控释肥是一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的肥料,是化学肥料提质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他还以专家的身份呼吁“推进肥料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迫切需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农业养分管理体系和科学施肥技术体系。”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目前,全球氮肥的使用效率越来越低,流入河流海洋的比例也比以往更高。近几年,中国也提出了“化肥零增长”以及“化肥负增长”,在众多“绿色肥料”中,控释肥的地位如何?

张民:控释肥因其高效、环保和节省劳动力等特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鼓励发展且产销量最大的新型肥料。

十年间(2006~2016年),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快速发展,产能增长迅速,控释肥产销量超过2100万吨,累计推广面积约5.25亿亩,实现节支增收1100亿元,有力支撑了“三农”事业发展。(《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

目前中国从事新型肥料生产的企业,占到全国肥料生产企业总数的30%,产业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年产值超过160亿元。据保守估计,未来十年控释肥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 ~15%之间,到2025年,中国缓控释肥产量将达到755~1126万吨,产值约211~315亿元。

经济效益方面,控释肥可以使作物稳产、增产,同时节工增收、节本增效。与农民的习惯施肥相比,控释肥平均增幅达到了10%以上,最高的达到了40%以上。

社会效益方面,控释肥可实现一季作物一次性基施,节省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造成的短缺问题;伴随着我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控释肥优良的物理性状能更好的满足机械化种肥同播的需求。因此,控释肥是实现肥料提质增效、减量不减产农业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之一,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轻简化的施肥方式更适应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

生态效益方面,控释肥可以节约大量非再生资源,延缓此类资源的耗竭时间,减少面源污染风险。如果控释肥以提高氮肥利用率20%计算,可减少氮肥用量约560万吨,相当于1千万吨标准煤、65亿度电,同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2亿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效果非常明显。

控释肥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省时、省工的新型肥料,历经十几年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肥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控释肥是一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的肥料,是化学肥料提质增效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中国新型肥料尤其是缓控释肥料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在中国,缓控释肥主要的应用作物是什么?与普通化肥相比,施用控释肥的明显优势是什么?对土壤和环境有什么有利影响?

张民:中国是首个将控释肥大面积应用于大田作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控释肥主要应用于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种植。我国控释尿素掺混比例大致符合以下规律:东北30~50%、新疆50~70%、华北地区50~70%、长江流域及华南以70%或以上。目前,国内控释肥行业的龙头企业金正大缓控释肥示范推广扩大到26个省的30余种作物上,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区域的农作物。

控释肥是一种通过聚合物包膜等形式实现养分按照设定的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期)释放,使其与作物吸收养分规律相一致的一类肥料。相比普通化肥,控释肥料能够有效降低养分流失,减少肥料投入。同时,控释肥料还具备一次性基施,操作简单,省工省力的特点,适合现代化机械生产,特别是种肥同播的需要,便于推广。

控释肥的氮素是缓慢释放的,在脲酶作用下生成的铵根离子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另一部分逐渐被转换为硝态氮,减少了氮素的随水流失。另外,缓慢释放的氮素抑制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Na+)的置换,降低了大量盐基离子淋失,从而减缓土壤pH的降低。控释肥还能够产生更多的还田秸秆量,增加了还田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培肥地力。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有人提出质疑,控释肥所包膜的残留会造成二次污染,您怎么看待这一质疑呢?

张民:质疑“控释肥包膜的残留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目前没有任何数据证明控释肥残膜会造成二次污染,也没有任何试验和数据证明残留的膜壳对土壤和生物是有害的;正相反,大量试验已证明这种膜壳在一定正常施用范围内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是有益的,能够改善土壤物理和生物学性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了氮素挥发和淋失对环境的污染。

首先,控释肥膜壳与农用地膜相比是不同的,地膜呈片状,可能影响到根系下扎和水分下渗,地膜残留超标将直接导致作物减产,而控释肥残膜不会产生这种情况,二者也没有可比性;因为控释肥膜壳为直径2~5毫米的充水或空心的树脂小囊,这样的结构不会像地膜残片一样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影响土壤水盐运动等,相反还可以疏松土壤,增加保水性,破碎后成为更细小的碎片,不会对土壤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投入量方面,按照目前树脂包膜肥料约4%膜材料,每年每亩施用约50公斤包膜肥料(控释掺混肥包膜肥料约占50%),每年带入土壤的膜壳约2公斤,与每亩耕层土壤15万公斤相比,为万分之0.13(即0.0013%),即百万分之十三,13ppm,而且百万分之十三的膜都是可降解的,施到土壤中,这点量是微不足道的(与土壤中允许的Pb300ppm,Cr200ppm相比)。土壤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土壤污染物须达到超过土壤环境容量才能称为土壤污染。目前的研究表明,土壤中残膜含量在 0.1%~0.6%范围内时,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而且随着残膜积累量的增加,还有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倾向。

残膜是否具有危害性方面,可以说任何树脂膜壳都是可降解的,只是完全降解所需时间是不同的,有的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这个降解的速率并不重要,关键是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所起的作用。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树脂膜壳在土壤中起到了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土壤中的腐殖质是高分子聚合物,许多研究表明,腐殖质的年龄可以在2000年以上,也就是有些腐殖质的降解或分解需要的时间很长,但在土壤肥力保持和提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聚乙烯、聚氨酯等树脂膜及其降解产物和降解的中间产物在土壤中对生物是无毒无害的,破碎后成为更细小的碎片,其最终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在降解过程中可为微生物提供有机能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众多的试验结果已证明控释肥残膜在一定范围内(1~300年累加量,假设不降解)对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都是有益的。

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大力推广控释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40多年应用这种包膜肥料的历史和经验,国外已有的试验也证明了树脂残留膜壳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影响。目前国际标准、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和日本标准均未对缓控释肥料包膜材料生物分解率提出要求,《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经过了10多个国家的肥料专家讨论了4年,未有任何国家和专家将包膜材料的降解率作为限制指标。

大量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均证明,控释肥料大幅度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可以节氮30%以上,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减少了氮素挥发和淋失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的污染,是真正的环保型肥料,是治理面源污染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最佳肥料。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控释肥以往被称为“贵族肥料”,为什么成本这么高?我们能否算一笔账,对于农民来说,使用控释肥每亩增加了多少成本,利用率提高了多少?作物产量又提高了多少?

张民:由于控释肥制备成本过高和技术复杂等因素,一般国外产品约10000~15000元/吨,其价格通常为普通肥料的3~8倍,价格昂贵,主要用于园林、花卉、草坪等高附加值植物,很难用于粮食等大田作物,限制了控释肥的推广。我国在研发缓控释肥过程中,在兼顾产品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尽可能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国内控释肥主流价格降低到了3200元/吨,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使“贵族肥料”进入广袤农田已经成为可能,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采用控释肥和速效肥掺混模式一次性基施,既可以保证养分缓慢释放满足作物全生育期需求,又可以将肥料成本控制在每亩最多增加30元,不追肥,减少施肥次数每亩至少节省用工50元,而产量可以增加10%以上,利用率可以提高 15%以上,每亩净收益增加100~150元。每亩减氮1/3的情况下控释掺混尿素仍然可与普通尿素获得相同或更高的产量,增加净收益60~80元。国内控释肥产业迅速发展,高端的包膜技术和先进的产业化生产体系,配施“种肥同播”等轻简化施肥模式,成为能广泛施用于大田作物的“大众肥料”,致力服务于“粮食安全”。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除了价格因素,目前限制控释肥快速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制约控释肥发展的因素?

张民:限制控释肥快速发展还有以下主要因素:第一,控释膜材成本高,生产工艺的复杂,同时,控释肥膜材以往以石化类膜材为主,成本高、不可再生、生物降解速率较慢。第二,控释肥生产技术门槛高,仍然沿用的科研机构技术研发,企业引进转化的方式,限制了研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技术成果进入市场实现转化。我国控释肥的行业发展规划滞后,生产厂家分散,企业规模较小,不利于控释肥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第三,我国目前市面上所售的控释肥产品鱼龙混杂,市场规范不够,农民经常难以辨别,降低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为了降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

研制和筛选控释效果好,更易降解的新型、高效、廉价的控释材料;

通过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机制、搭建研究机构与企业平台等方法,加快技术成果的市场转化,同时,研发规模化、连续化、自动化工艺及装备,建立控释肥绿色生产工艺体系,进一步推动产业化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和肥料登记证的发放及生产检查管理;

建立有关的信息网和控释肥料的推广应用中心,加大对于控释肥料的推广的宣传和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措施,提高农民认知度和接受度。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2016年,中国主导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中国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全球控释肥产业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这对于控释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何影响?国产控释肥相比较国外控释肥有什么优势?

张民:标准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中国主导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的发布,填补了中国在国际上与行业上的空白,表明我国掌握了肥料产业结构调转方式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设立了一道有形的技术门槛。同时,标志着我国在控释肥料领域有了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提升化肥行业国际竞争力;证明我国在控释肥技术开发与应用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标准对于规范肥料生产、市场和贸易起到标杆作用,可服务于产供销各环节,有利于我国化肥行业走向国际,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国际标准来带动产业发展和国际化。

我们的研究团队对控释肥包膜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以及检验测试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创造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五大核心生产技术,相较于国外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成本低,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先进,我国控释肥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二,品类多,目前作为农业部主推技术之一,控释肥技术已广泛用于玉米、小麦、水稻、果树、蔬菜等30多种农作物的大田生产,不同类型的控释肥能够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来调节和控制其养分的释放速率。三,技术成熟,产能高,在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发展方面,实现了包膜控释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目标,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膜控释肥生产技术体系与产业化模式,创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据有关部门测算,2015年我国控释肥产量为330万吨,90%用于大田作物,5%用于花卉、草坪,5%用于出口,按照这个比例来测算,我国控释肥用于大田作物的量为300万吨,15万吨用于花卉、草坪,15万吨用于出口。2016年中国主导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后,我国控释肥料的出口量有了明显的增长。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未来控释肥的研发方向是什么?您所在团队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张民:近年来控释肥料的研制及产业化都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控释肥料的高效、环保性、多功能性及区域作物专用化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从发展的势头看,这也将成为控释肥料研发的主要方向。

以农业废弃物利用、植物源替代化工产品等为出发点筛选易降解的生物基控释膜材,研究其合成和多元改性技术,实现高效精准控释、绿色无污染性、低成本易获得等各种性能有机统一;开发低能耗、连续化、自动化的增效剂/载体产业化生产体系,将具有促生、抗逆、抗病等功能的增效物质与绿色可降解肥料高效复合配伍,提高控释肥的功能化,增强作物产量和品质并改善土壤性能;针对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和不同作物养分需求,绿色环保的功能型控释肥配套专门的种肥同步宽幅精播技术,形成特定的养分套餐,实现其产业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将成为肥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建立低成本绿色高效的缓控释肥清洁化生产工艺体系,实现工艺装备的精准化、智能化。

目前我们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针对传统控释肥料难以有效克服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短缺、次生盐渍化和极端气候威胁等因素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和作物生理性障碍等问题,研发具有保水、抗盐、促生等功能的区域化作物专用控释肥料,揭示其作用机理;优化控释肥料与功能性物质的配伍工艺,开发功能型控释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制定功能型控释肥产品质量标准和高效施用技术规程,并实现其产业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我国化肥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浙江杭州临安已经出台了限用化肥的标准,广东对于水稻氮肥用量也出台了限制规定,政府在行动,企业也在行动,作为缓控释肥的著名研究专家,您对于绿色化肥行业提出什么样的呼吁?

张民:推进肥料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国农业需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逐步迈进,迫切需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农业养分管理体系和科学施肥技术体系。

一方面,要突出重大绿色肥料产品创制,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从基础研究、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重大绿色肥料产品创制、产业化和应用全产业链统筹布局,以前沿关键技术和重大绿色肥料产品创制为核心,切实解决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吸纳社会优势资源,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队伍。

另一方面,我国肥料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精准化与国外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强化控释肥料生产创新到产品创新为目的,开展针对新材料包膜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智能化连锁控制的新工艺,产品质量动态监测与在线快速评估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建立低成本绿色高效的缓控释肥清洁化生产体系,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

同时,开展新型肥料施肥方法的科学化研究,顺应农业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新动能。我国绿色化肥行业发展迅猛,市场占比逐步攀升,需要政策引导,加强新旧动能转换,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将基础氮磷肥企业由单一化肥产品发展成多元化链式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肥料创新、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效利用等各个关键环节沟通,促进各个环节间的融合,推进绿色肥料产业发展的顺利实施和落实。充分依托相关法规条例,进一步健全肥料使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肥料科学使用的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同时充分利用产业广播、电视、互联网、公众新媒体等,树立对新型肥料的正确认识。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使用绿色肥料的知识,增强农民安全合理使用新型绿色肥料的意识。

编辑:
审核: 周夕阳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三农网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