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手工课”走进城市校园,助力非遗活化发展
推广资讯 2023-03-15 推广资讯

初春时节,一个春暖花开的午后,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以下简称“天才妈妈”)开展的“妈妈的手工课”蜡染体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虚拟演播厅举办。10岁的张可欣在活动上和妈妈一起制作了一幅蝴蝶纹蜡染非遗作品。当完成后她给大家展示时,骄傲的说“今天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

此次体验活动共有十余组学生和家长参与,年龄最小的学生只有不到4岁。“‘妈妈的手工课’全套材料一次配齐,为的是降低手工课体验难度并有益于促进社会大众在课程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作为此次活动的授课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吴季蕾展示一应俱全的传统手工艺改良材料包,“有些学生家长会担心蜡染技艺对孩子们,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来说难度会过高。我们通过材料包内容优化,兼顾实用化与个性化,同时用视觉图解非遗技艺,降低社会大众了解非遗以及参与活动的门槛。”

“妈妈的手工课”2.0版本— “天才妈妈非遗手工艺课程教具”

这一次课程所使用的“妈妈的手工课”材料包,实则大有来头。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化遗产创新活化与影像传播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研发了“妈妈的手工课”2.0版本— “天才妈妈非遗手工艺课程教具”,并在2022年10月的“2022黄河奖-我是创益人数字公益创意大赛”中荣获了“优秀产品设计方案奖”。在材料包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历经了数十个非遗技艺的深度调研,充分结合在地特色文化,邀请行业专家指导,为使用者打造体验感、文化感、设计感兼具的课程教具产品。

活动当天,“妈妈的手工课”的另一个课堂——农民画体验活动落地成都知美研学基地。“孩子们对色彩的感知度非常好。”参与活动的孩子年龄不大,但对理论讲解的投入程度是授课老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现场家长也对材料包人性化的设计赞不绝口:“特别小的孩子可以转印,大一些的孩子就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创作。”

孩子们在成都知美研学基地参与“妈妈的手工课”农民画体验活动

据了解,“妈妈的手工课”是“天才妈妈”的重要版块,基于天才妈妈梦想工坊传统非遗手工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一线专家教学、设计资源,设计开发的一系列课程、教具及活动IP,借此让传统非遗手工艺以更标准化、互动感、年轻化的方式走进城市人群以及城市生活。首批课程除丹寨蜡染,还有东乡刺绣、丰宁布糊画、东丰农民画、赤峰耳枕、掇花绣、草编等多个主题。接下来,“天才妈妈”还将陆续对枫香染、红绣、锡绣、竹编、掇花绣等近20余种非遗手工艺进行“妈妈的手工课”材料包研发创作。

家长和孩子共同创作,感受非遗的魅力

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非遗从业女性居家就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出了“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挖掘并扶持培养贫困地区具有创造力的非遗带头人,帮助她们建设非遗工坊、组织带动低收入手工艺女性参与其中,以此实现生活状况、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善。十余年的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工作经验,让“天才妈妈”发现,以公益的方式赋能女性、赋能乡村、赋能产业,不仅需要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运营模式和前沿理念的引入,更需要打破其原有的产业边界,让宝贵而古老的中华文化走出山村,走出手艺人的指尖,飞向更广阔的区域和人群中。“妈妈的手工课”是“天才妈妈”尝试以公益路径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一次实践。

每个人都在“妈妈的手工课”上有所收获,小小“非遗传承人”在展示他们的作品

本次“妈妈的手工课”体验活动,只是“天才妈妈”长期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一个小片段,却在参与者张可欣心中埋下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项目负责人谈到,“通过这样的课程,一方面可以丰富城市文化趣味课程需求,让城市里的人亲自动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文化传承保护之困,可以更好的关注和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切实的帮助非遗手工艺女性。”

“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力量。未来“天才妈妈”还会衍生出更多对于非遗活化传承的实践,携手越来越多非遗技艺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编辑: 王权
审核: 谷文杰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
人民三农网

+1

-1